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上半年,笔者随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考察了桂林米粉、永福罗汉果、阳朔金橘、桂林西瓜霜、柳州螺蛳粉、云南白药、下关沱茶、宾川柑橘、宾川葡萄等九个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产品,深度访问了生产产地、生产农户、加工企业、流通服务商铺及相关专业协会。总体感觉是,我国地标产品丰富,科技含量较高,地标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
调研中听到不少好的意见建议:一是企业、农户希望更多地了解地标保护功能作用和边界,同时他们对商标、品牌、原产地保护的异同性不够了解,对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及食品和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担心侵权追责的成本太高。二是基层政府认为标志性产品数量太少发展太慢,地理标志的经济文化价值应更多挖掘,基层政府推进地理标志工作的政策依据、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参照范例尚不足。三是一些专家觉得地标产品质量特征底数不清,地理标志的指标不精准,相关特征信息应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更透明,相关标准规范、发展规划需要高度统一,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四是相关主管部门(知识产权、农业农村、工信、商务、文旅)呼吁提高保护监管和协同推进力度,从初期的各显其能,到当前的各自为战,尽快转变为统分有序、齐抓共管。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实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保护883个产品,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单个产品平均年产值超过6亿元。每个产品均有1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主导企业,平均带动13家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累计带动1400万户农户增收约490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和美宜居乡村建设,累计支持149个国家级贫困县、4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