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重庆市忠县出口果园基地里,山上橙子挂满枝丫。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忠县已有2000多年柑橘种植历史。近年来,当地打造的橙子品牌声名鹊起,带动20余万名果农增收致富。为扩产增收,在重庆海关的指导帮扶下,品牌逐渐打开海外市场,还有了专门的出口果园基地。
走进葱茏果林,记者见到了果园管理员江云。江云是土生土长的忠县人,千余亩基地的田间管理、橙子品控,他是总负责人。“过去在外省打工,这些年家乡橙子种植产业越来越红火,我就返乡加入了种橙队伍。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不比在外打工低。”江云说。
江云有一本橙子出口手册,翻开这本小册子,里面写满了出口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贸易措施等信息,还包括田间管理规范。
“不同国家对水果的准入标准不同,有着严格的农残、病虫害等要求,要从田间种植环节开始规范管理。”江云说,“这都是在海关和农委同志们的指导下一点点学会的。”
橙子的首次出海算不上成功。重庆海关所属万州海关查检科副科长李开银介绍,当年,在重庆海关、重庆市农业农村委、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忠县人民政府的联动下,首批25吨橙子经海运抵达新加坡,但摆上货架没多久,不少果子就开始坏了。
海运迢迢,物流时间约1个月,橙子的保鲜问题必须解决。为此,重庆海关动植检处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到忠县,复盘总结,发现从种植、采摘到包装运输,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采摘橙子时,农户随意剪枝,导致叶柄很尖,运输时,这些尖锐的叶柄就可能将其它橙子的皮刺破;再比如,出口运输时间长,橙子需要冷藏,一冷一热,损坏风险就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