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疯了!今年粽子已卖掉80万只,工厂里的粽娘每人每天要包超过1000只粽子,我们打包发货都来不及。端午季6月,毛估估,到端午节有希望卖掉100万只。”老字号邵万生电商负责人沈超难掩兴奋,而且记者拨打了好几次电话后才接通。
这两天,粽子俨然成为上海传统点心市场的主角,出现在陈列柜“C位”。兜兜逛逛不难发现,年年吃粽子,今年还是有变化:新奇特口味的粽子少了,但消费者的评价高了。小小的一只粽子,再一次将“传统点心的传承与创新”话题带到人们面前。
口感几乎与现包现售的一样,能充分感受粽叶的清香、糯米的软糯和馅料的扎实,就像自家长辈包的
南京路步行街新雅粤菜馆门口,两名粽娘熟练地抽取两张粽叶弯折,舀上糯米,并排放入4块肥瘦相间的黑毛猪肉,填上糯米,盖上粽叶,细绳绕10多圈,一只特大黑毛猪肉粽就此完成。放上电子秤,超过250克。
看到这一场景,不少路人纷纷驻足,拿出手机拍视频。“包粽子不算稀奇,但现在包装产品越来越多,看到现场包的,忍不住记录一下。”带着孩子来上海旅游的王女士说。
在上海市场,粽子不仅分口味,还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煮熟冷却后散装销售,有的是真空包装,还有的是冷冻包装。其中,煮熟冷却后散装销售或冷冻包装销售的粽子最受欢迎,它们也是新雅、乔家栅、王家沙、杏花楼、沈大成、王宝和等老字号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