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下称“千万工程”)20周年,20年来,其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伴随“千万工程”深化推进,浙江乡村全面提升市场化水平,让生态禀赋兑现附加值,“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
浙江余姚鹿亭乡地处四明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5%,境内约有5.8万亩竹林,竹类资源丰富,有毛竹,雷竹,黄壳烟,瞒竹等等。尚未破土而出的鲜笋人称“黄泥拱”,黄泥拱笋的口味清香、鲜美,历来被视为林间珍馐。
虽然鲜笋好吃,但因其主要旺发于春季,且不耐贮藏和长途运输,所以以往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为此,该乡积极发展竹笋特色产业。
江南地区雨水较多,早先笋干依靠自然晾晒,只能“靠天吃饭”。随着鹿亭笋干销量不断扩大,从前的“小打小闹”生产已经赶不上加工速度,为了保证笋干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从2020年起,当地政府陆续为鹿亭乡12个行政村合计采购了15台烘干设备,改变了村民制作笋干“靠天吃饭”的现象。
“一般一批笋只需24小时便可完全烘干,不但加工速度快,而且更加干净卫生和优质。”鹿亭乡村民郑国定从事笋干等农副产品贸易已有几十年,郑国定告诉记者,鹿亭笋干以色泽黄亮、香气馥郁、鲜嫩可口的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被誉为“山菜之王”,近年来鹿亭乡笋干销量大幅上升,最优品质的笋干可达120元一斤。
高质量笋干卖出了好价钱,鹿亭乡农户们的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成立了“鹿亭农合共富工坊”,通过搭建农合联乡村两级服务平台,进一步打开笋干销路,有效促进了以笋干为代表的鹿亭特色农副产品由低价值、粗加工向高价值、精加工的转变。